《净心诫观法》界诠法师 宣讲(122)



《净心诫观法》122


    【又复如法语、易解语、身心语,戒律语、要切语、离罪语,治障道语、入理语、成就语,若见如是等语,即拍手大笑,眼不欲视,何况受持。汝当缓寻,字字思量,一字之中含无量义,若直读之,少时即遍,依诫起行,一生不彻,贵在快行,不在快读】

人对有助于成道的法语反而不相信,觉得可笑,看都懒得去看,就更不去说受持的事情了。你应当慢慢地思量诫观法当中每一个字所含的意义。

  我们也要自己去体解,去明白,琢磨出道宣律祖每句话的用意何在。对一些大道理,他只约略提一下,他说那些不是我们薄地凡夫能够了解的。利他行也讲得少,因为我们现在力所不及,只是让我们了解法理如是而已。而自利行却讲了二十五篇之多,因为自利非常重要,自利以后才有能力利他。

  如果只是读一遍,那很快就能读完;如果依此诫去执行,一生都很难做到圆满。学习贵在明理后快行,不是快快读过就算了。


    【手执眼看,宜应垂泪,生难遭想,如见世尊,何以故?宣扬劝发,顺圣道故,教汝净心,趣菩提故】

  祖师写得非常地悲切,告诉我们一个出家人应该如是。看了如此悲切的话都会垂泪,他说的每一字每一段都是顺圣道,教我们如何趋向菩提之道。没有告诉我们,如何去追求世间贪爱名利的事情,以及眼前活计的事。


    【凡经论诫,义有二种:一者顺理。如来秘藏空平等法,泯相入真,冲玄密境,补处莫知,二乘不测,是名顺理。二者文义易解,读时滑利,或作偈颂,美妙悦心,名为顺情】

  经论里面的教诫也有两种。一种是顺理。“泯相入真”就灭相入真。如来的秘法连补处菩萨都不知,弥勒菩萨是补处,他都莫知,二乘就更揣测不了,这是顺理。第二种情况是顺情,文字读起来身心愉悦,陶冶情操。


    【相欲似浅,因斯入深,废见皆是,立见悉非。譬如大海初入没踝,渐进无涯底不可得。如七日婴儿,未消上馔,庸野田人,岂乘辇舆。未食便餐,必被噎塞;非乘强乘,智者呵责】

  虽然从文字上很容易理解,但是义理上是很深,要从浅至深、慢慢地深入。就像小孩子吃东西一样,一下子不能完全消化,乡野村夫乘坐辇舆不能受用。还不会嚼咬就吃大餐,必定会被梗噎住。大乘是佛法中最高深的法,你是做不到的,那就不要逞强去做。


    【但佛法大海,无智莫入,宝台千仞,非阶莫升;始入道门,未修戒定,越学空宗,佛不随喜】

  佛法之海深不可测,少智人不要轻易尝试;宝台之高千仞以上,不按次第去学,无法一步登上。刚入佛门,戒和定还没修坚固,就去学空宗,佛菩萨也不赞成。空宗是般若思想,大乘菩萨的道理。


    【积世鄙夫,辄持国玺,王若见者,必当重罚;要从五停,除恼证圣】

  比如无知的老百姓拿着国家的玉玺,如果让国王看见,必招大祸。所以说要从五停心开始,慢慢来,不要好高鹜远。


    【今此诫者体无华巧,愍汝情深,指事约勒,又恨冒沾师首,愚於教训。故遣苦切入心之语,如对面言,成汝道行。既自知已,转教同学,及馀智者】

  此诫文没有华丽的语言,只因愍念师徒之情,所以简要说明修道过程中的一些事项。你切不能贸然当人家师首,恐怕你不懂得如何去教导别人。说如此苦切的话,如师徒对面而言。等你自己明白了以后,才可转教你的同学。


    【吾甚疾劣,宿不保安,傥不见汝,此当遗嘱,旨不殷勤,如诫净心】

  道宣律祖说自己已经到晚年了,身体不好,万一你我不能相见,就把此当作我对你最后的嘱付,我就不讲其他的教导教诫了,总而言之,无非就是告诉你如何去净心。


    这一次来与大家一起共学了道宣律祖这么一篇至诚恳切地教诫文章,当然在竹林寺的诸大德也都非常的纯朴、有道心,有道心才会住到这个地方来,没道心也很难住到这里来,因这里是清贫守道、非常简单,大家能够安住在这里,真是稀有难得。那么跟大家一起学习,因为时间的关系,也就潦潦草草的把它念一遍,让大家明了祖师大德们一种胸怀,如何教诫他的弟子,而不是如何袒护呵护他的弟子去做什么事业,而是告诉他如何修道,是这么一种态度。我们要了解这样,将来诸大德法化一方,也要学祖师的这种胸怀,及这种教导的方式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此次讲座圆满结束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

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

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

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

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

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


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

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

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

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


南无阿弥陀佛

南无阿弥陀佛

南无阿弥陀佛




阅读原文